咨询热线:18907001192

从疫情反思人与自然——农业人看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系列文章二

作者:-- 来源:江西海量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娟 更新时间:2020-02-21 浏览量:1743 

【编者按】

面对各种环江西现象,我想呐喊:我不是阿卡林,江西不是阿卡林!

冰河之下亦有生命!尊重生命,给生命一片自由生存的乐土,是地球的主流生命——人类义不容辞的使命。习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在2020年的今天看来,尤显担当。这是中国的担当,中华民族的担当!江西是首批全境纳入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省份之一,江西(赣州)是首批全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区域之一,《赣州市探索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入选全国30个“2019中国改革年度案例”之一。这是江西的担当,4600万井冈儿女的担当!

【正文】

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历史教训。

2020年初,大自然在以自己的力量,给人类最沉痛的警告。新春伊始,新冠病毒肆虐中国大地,至今已有七万多人感染,两千多人不幸病逝,交通大面积瘫痪,经济受到重创;东非蝗灾爆发,遮天蔽日的沙漠蝗虫入侵了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规模和破坏力史无前例,并且飞越红海,逐渐向亚洲蔓延;澳大利亚山火持续近五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200万哺乳动物,6200万鸟类,3.89亿爬行动物,在这场大火中丧生。

2012年是玛雅历法中的世界末日,那年的我正在读大学,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甚至能笑着说既然世界末日了,更要好好挥霍青春。然而,当2020年来临,地球真正显示出一副将要末日的样子,我却开始慌张,焦虑。

是什么时候开始,地球渐渐表现出自己的抗议呢?是一次次的台风海啸?一场场的地震火灾?亦或是一个个物种的消亡?

2019年12月2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在线发表的一篇名为《白鲟的灭绝给长江生物保护留下了什么教训》的论文中称,中国长江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预计在2005年-2010年时已灭绝。白鲟又称“象鱼”,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身长可达7 米,体重可达700 多公斤,主食鱼类、虾、蟹等,其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20世纪70年代,每年白鲟的捕捞量有5吨左右;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尾;2003年,专家们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最后一次救助到一只白鲟,从此以后,中华白鲟杳无音讯。

现存中华白鲟影像资料

长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分布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水系蕴藏了独特而多样的物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仅鱼类就有400 余种,其中纯淡水鱼类 350 种左右,特有鱼类多达 156 种。长江流域的天然捕捞产量占全国淡水鱼总捕捞的 63% ~ 64%,是我国淡水鱼最重要的产区。而作为一条养育了无数人的生命之河,近年来却遭遇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

在过去几十年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已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许多人竭泽而渔,甚至用上了“电毒炸”等非法作业方式,长江渔业已经陷入了“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中。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甚至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为此,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2019年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的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


除了人类的捕捞,生存环境的改变也极大的危害到长江流域的生物繁衍。长江丰富的水能提供了宝贵的水电资源,中下游则大修闸坝以控制洪水泛滥。但这也导致了自然原始的长江生态系统被大肆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

调查研究显示,葛洲坝的建设阻挡了鲟鱼和胭脂鱼等的生殖洄游通道。长江上游建有 1 万多座水坝,这破坏了他们独特的产卵场,大部分鱼类的生存也受到威胁。长江中航行的船只上用于船舶涂料、木材防腐的三苯基锡,会富集在鲟鱼卵中,导致胚胎畸形。航道整治、挖沙采石、江湖阻隔、岸坡硬化也都会影响到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然而,这不只是白鲟,也不只是长江遇到的问题。据了解,我国是濒危动物存在数量大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 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 多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 种。而有很多我们甚至不知道名字的动物,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关系不断演化的历史。在遥远的史前文明和农耕时代,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一道闪电,一声惊雷,都足以让人类虔诚的参拜。面对洪涝干旱的束手无策,看天吃饭的无可奈何,让人类不禁产生了对抗自然的勇气。挖沟造渠、改造荒山、围海造田、填湖建城,当一片片水域被填平,当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对抗自然的勇气慢慢的演变成为征服自然的欲望。时至今日,人类总以为已经征服了自然,但面对自然的怒火,却依然毫无抵抗之力。

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北端西摩岛测得高达20.75℃的气温,这是有观测记录以来南极洲首次测得超过20℃气温值。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在过去的50年里,南极半岛的温度上升了近3℃,其西海岸约87%的冰川在此期间严重“缩水”,在过去12年里,冰川呈现出“加速消退”的趋势。不仅20.75℃是南极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上个月也是南极洲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月份。

西摩岛温度测量点

西摩岛历史最高气温分布

极地冰和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温度不断升高,陆地极端天气也将越来越频繁。

2019年,江西省6月至7月上半月4轮强降雨致洪涝灾害严重;7月下半月至年末,全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严重干旱。旱灾造成全省552.6万人受灾,其中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101.5万人,农作物受灾472.5千公顷,绝收85.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50亿元。持续干旱还导致果业产量、品质不同程度下降;鄱阳湖也较常年提前一个月进入枯水季,2019年12月2日,据卫星遥感监测,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898平方公里,创历史新低。

老子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来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便会如何对待人类。越来越多的灾害,让人类不得不对自己进行反思。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山水秀丽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2013年11月9日《关于<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报告中明确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7年7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将“草”纳入“山水林田湖”中,正式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有力推动了举国上下的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

基于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率先探索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持续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打出了“五水共治”系列组合拳,以治水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带动城乡环境面貌提升,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大省江西省全面发展“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地形优势,始终坚持大力植树造林,同时建设“五河一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湖)”周边环境,重现水清山秀的优美景色。

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山水林田湖草研究院院长刘谟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并不是自然山水的复制品,而是基于自然,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建设大循环的绿色生态水网,构筑稳固的森林生态屏障,增强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打造城市生态绿核,强化各城镇之间的生态关系。

其中,生态修复较为典型的就是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自古极尽繁茂,近世几番祸殃。水断流而干涸,地无绿而荒凉。哀花残叶败,惊风卷沙狂,感冬寒秋肃,叹人稀鸟亡。悲夫!这是刻在一块巨石上的《塞罕坝赋》中,描述的55年前满目疮痍的塞罕坝。

1962年秋天,369名第一代建设者肩负国家使命,踏上了这片荒芜的土地。土壤少、坡度陡、存水难,一道道难关挡在了建设者们的面前。为了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第一代种树人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开始在塞罕坝创业。无处栖身,就住仓库、马棚;没有食堂,就架上几口大锅,以麦麸加野菜充饥。

60年代的塞罕坝

就这样,塞罕坝人在石质阳坡上攻坚造林,为九万亩荒山披满了绿色。大自然是公平而慷慨的。到2017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为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并于2017年12月,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三代人接力,用55年时间,让一片荒漠变成百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

航拍塞罕坝

全球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生活的富足和无处不在的机遇,也带来了工业污染、山林的大面积丧失、大规模的土地破坏,使风雨失调、全球气候变暖、辐射成为无处不在的杀手。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人类本身的敬畏。

冰河之下亦有生命,微弱的希望之火往往在不经意间熊熊燃烧。待云破日出,疫情结束,我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8907001192
  • 海量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