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8907001192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印发江西省海绵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

作者:-- 来源: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更新时间:2019-11-13 浏览量:300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印发江西省海绵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

各设区市、省直管(试点)县(市)工信局、住建局,赣江新区经济发展局、城乡统筹局:

为更好支撑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我省海绵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了《江西省海绵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9年10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江西省海绵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9-2021年)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产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有效提高、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为我省海绵城市建设和海绵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更好支撑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我省海绵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特制订本计划。

本计划所指海绵产业包括直接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材料及装备产业(如水泥制品、新型建材、复合材料等产业)和对海绵城市功能发挥有直接影响,需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传统产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和海绵产业发展总体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积极唱响海绵产品“江西制造”品牌,奋力打造海绵产业“江西高地”,促进我省海绵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运用政策手段推动海绵产业要素流动和优化,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引导海绵产业聚集,促进优势海绵产业和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加强战略引领和规划引导,实施协同精准的政策措施,促进海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市场主导。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依靠市场化机制推动信息、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海绵产业、优秀企业和优质项目集聚。

3.坚持绿色驱动。增强绿色制造能力,重点增强海绵建材企业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的能力,提高全流程绿色发展水平。

4.坚持集聚发展。积极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配套、补齐补强核心关键环节,培育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5.坚持招大引强。通过招商引资、强强联合,引进海绵产品生产企业及相关装备企业,特别是积极吸引国内外海绵产业骨干龙头企业落地发展。

6.坚持差异化发展。认真研究本地区的特色自然资源,紧密结合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海绵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三)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省海绵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企业发展形成新优势,产业聚集形成新格局,产业规模实现新跨越,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按照本计划海绵产业范围,2018年全省海绵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630亿,通过实施本计划,力争到2021年,全省海绵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1.完善标准体系。引导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加大研发投入,攻克一批基础性、关键性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支持有关单位承担国内、地方相关标准的组织编制工作。

2.协力促进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海绵城市创新体系。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进高技术企业、人才,力争到2021年,培育和建设相关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3个以上,形成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新增海绵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引进、培育海绵产业高水平技术创新团队10个以上。

3.引导绿色发展。鼓励发展以尾矿砂、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材料的海绵产品,到2021年我省海绵建材产业产品固体废弃物在原料占比力争达到20%以上。

4.培育企业集群。引导传统建材企业向新型海绵材料制造企业和海绵产业装备企业等方向转型;引进国际和国内海绵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促进我省现有优质海绵产业企业成长提升。力争用三年时间培育2-4个产业集群。培育3-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培育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海绵产业龙头企业。

5.做大做强产业。提升海绵产业装备水平,鼓励研究开发大型化、精细化、成套化技术装备;支持海绵产业装备制造首台(套)研发,引导鼓励使用本省先进技术装备和信息化系统。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海绵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进海绵产业物联网探索。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新产品新技术

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海绵城市建设进程,围绕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技术路径,发展相关技术和产品。充分利用现有传统建材行业产能进行优化升级和创新创造,促进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现有产品性能,实现产品的高性能化、差异化和多样化;充分利用建材行业在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方面的优势,发展利废型海绵建材产品。

1.“渗”水产业。重点开发透水性铺装材料,包括透水混凝土(含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透水路面砖(含水泥透水砖、陶瓷透水砖、砂基透水砖)、植草砖、护坡砖、透水型路缘石、渗水管等。到2019年底,各主要城市透水性铺装产业基本成型,满足海绵城市建设基本需求。到2021年形成功能差异化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场景应用需求。

2.“滞”水产业。发展适于我省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的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生态树池、生态滞留带、植草沟、雨水塘、湿地等)。紧密结合我省水文气候特点进行针对性产品设计和开发,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雨水滞留产品、设施和设备。

3.“蓄”水产业。结合现有江、河、湖泊、湿地等天然海绵体,开发辅助性蓄水模块、蓄水池等具有蓄水功能的海绵建材产品。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如建筑垃圾、陶瓷碎屑)开发集水蓄水系统、硅砂蜂巢结构净化蓄水池等,发展分布式蓄水产品和装置。

4.“净”水产业。开发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截污设施、雨污净化),黑臭水体净化技术(内源治理、生态修复),辅助性净水材料、产品和技术(如防渗透气砖、净水型混凝土、多孔混凝土砌块、一体化污水处理净化罐,柔性生态护坡、水体微生物活化技术),基于“仿生系统”的城市河道治理等成套技术和产品。

5.“用”水产业。建立区域统一的雨水收集、调蓄、监测系统,将收集的水资源在城市中进行整体调蓄,应用于城市道路养护、产品生产、绿地灌溉、扬尘治理、工程施工等,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发展集雨水收集、调蓄、监测及利用于一体的装备和技术。

6.“排”水产业。将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发展移动式大流量排水装置、大型潜水轴流泵。重点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进行雨污分离,分类处理和排放,控制城市年径流总量。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到2021年底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

(二)推进产业发展

1.产品应用拓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强化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设计引导,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科学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拓展海绵产业产品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开展好供需对接活动,筛选确定一批质量优、技术精、设备先进、应用前景广泛的大企业、好产品,积极向设计单位、应用单位发布推荐,组织开展供需对接活动,降低应用成本,推动广泛应用。

2.项目招大引强

加强省际产业集群对接,强化海绵产业招大引强,邀请有实力的海绵建设和运营企业在江西设立分公司和研发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协作组建海绵城市建设联合体。重点围绕基础海绵材料、施工器材、成套装备,引进先进装备、先进材料和技术。大力引进海绵产业领军人才、留学归国人员、科技人员,邀请国内知名的技术团队来赣按规定给予支持,推动组建江西省海绵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引进知名技术研究机构和单位,加强与本地海绵产业企业合作,加快推动学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检测评价一体的海绵产业链形成。

3.孵化助推产业

引导我省建材行业龙头企业研发透水铺装、雨水收集、渗排管道、调蓄设施、蓄净水设施、海绵工程装备等海绵产业产品。鼓励优势企业在研发创新、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展合作。引导中小企业向海绵产业靠拢,补齐产业链环节,形成有力支撑。积极发展绿色、节能、环保等高品质新型材料,加快推进轻质墙板、加气墙材、煤矸石烧结制品等新型墙体材料向吸水透水、节能利废等多功能复合一体化方向推进。大力发展多孔陶瓷等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新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重点发展节能诊断、合同能源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检测、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监测社会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到2021年底,培育形成10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0亿的海绵产业龙头企业。

4.培育产业集群

依托国家和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及地区示范项目,引导产业聚集,全面提升海绵产业集群配套水平。在政策、资金、要素、土地等方面向集群区域、龙头企业倾斜,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优强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鼓励和扶持中小微型企业进入海绵产业供应网络,推动优质产品进项目采购及重点工程采购目录。围绕萍乡、南昌、吉安、抚州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打造集海绵产品、设备、建设、运行维护全过程配套的产业集群。

5.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低碳、循环、集约发展理念,将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作为发展的约束性要求,促进企业的绿色环保化节能生产。海绵建材及装备企业应确保达标排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完善生产工艺技术条件,不断提升污染治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海绵建材企业在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利废”型海绵建材产品方面有所作为,重点提高金属尾矿、煤矸石、工业陶瓷碎屑、建筑垃圾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在海绵建材中的大规模消纳利用,促进行业绿色发展。

6.提升创新能力

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紧迫需求的关键材料、技术及装备,健全海绵产业企业创新网络体系。支持建立省级相关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研发平台和人才优势,集中突破一批基础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支持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扶持发展行业性和区域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主动参与新兴应用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重点提高功能性海绵产业材料技术水平,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和推广。

7.建设标准体系

根据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建立完善海绵产业建设标准。

8.推进两化融合

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行动,发挥我省在机械制造、航天、软件、VR等领域优势,提升海绵产业智能制造水平。鼓励海绵产业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发和生产海绵产业智能化装备;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海绵城市运营管理提供高效协同的智慧化服务。

9.差异化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海绵产业的原则,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理念,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强海绵产业园区与海绵特色小镇的统筹谋划,支持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生态环境优美、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海绵特色小镇。以萍乡“五陂海绵小镇”为试点,结合海绵产业集群培育,打造海绵特色产业园区。力争到2021年底,初步形成以萍乡五陂镇等为代表的2-4个各具特点的海绵特色产业园区。

10.组建产业联盟

推动成立“两个联盟”,以加快提升我省海绵产业的品牌力和影响力。一是以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江西海绵技术创新联盟,并着重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海绵建材和装备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成立江西省海绵建材及装备产业联盟,形成包含海绵城市建设所涉及的海绵建材、生产设备和工程装备、技术服务支持等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所需海绵建材和装备全过程一条龙服务、一站式采购。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水利、生态环境和税务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海绵产业发展协调和调度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合力推进海绵产业发展工作。

(二)强化规划引导。各地要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科学编制专项规划方案,结合本地区资源特点,开展海绵产业发展规划专题研究;要结合自然环境、产业特点,因地制宜规划海绵产业;要注重地区间、项目间衔接和联动,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现象。

(三)强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和各类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大对海绵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海绵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为海绵产业相关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支持传统优势企业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转型生产海绵产品。

18907001192
  • 海量咨询客服